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为什么如此豪放?
一、苏轼个人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二、谈苏轼词的艺术风格与他的境遇有什么关系
宋词文化当首推苏轼。他的一生漂忽起伏、大起大落、历尽艰险。也正是这种特殊的经历才使它打破了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形成独树一帜的豪放风格。苏轼一生胸怀旷达、坦荡。这种性格对其词的风格也產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光,这就是宋词文化。而激起大成者,当首推苏轼。他的一生漂忽起伏、大起大落、历尽艰险。也正是这种特殊的经历才使它打破了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形成独树一帜的豪放风格。苏轼一生胸怀旷达、坦荡。这种性格对其词的风格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作品有的直抒胸臆、有的通过浪漫奇特的想象抒发情怀,为后人留下了一批杰出的文学精品。苏轼之所以能身处逆境、振奋有为、不绝此生,我认为同他具有旷达、坦荡的胸怀是分不开的。这种广阔的胸怀也是他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更是形成他在词的创作上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十分重要因素。下面我就苏轼旷达、坦荡胸怀的思想基础是形成他独特的词的艺术风格问题,略述管见。苏轼的这种胸怀现在的学者大概有这样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苏轼在长期受贬生活中抑郁寡欢,寻求麻醉而已。所以实际上是消极悲观的。另一种认为,他的作品纵然是高远豪放的歌唱,却不乏旷达坦荡思想在他身上的反映:他仍能坚持执著地追求美好,尽管个别作品流露出消极情绪。在这两种评价中,前者对苏轼的这种胸怀是持否定态度的,后者则肯定中有否定。但二者相同一点是苏轼旷达、坦荡的胸怀正是来源于佛老思想的本身。苏轼的旷达、坦荡胸怀不能认为纯粹是佛老思想的产物,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以儒学的积极用世思想,加上儒家的修身养性等一类思想融合而成的。如若没有这种情怀,苏轼就当然不会成其为苏轼了,更不会有雄视后世、独步千古的东坡风格了。
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三、苏轼词的风格
1、 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变歌者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侧重表现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这是对词的一大解放。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感情丰富,故其词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回转者有之,绮丽绝艳者有之,即不能以“豪放”一词囊括,也不能用“婉约”一语标称,就风格而言,苏词是又能豪放,又能婉约,两种风格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刚柔相济,即苏轼自谓的“刚健含婀娜”。(注4)后人认为苏词风格豪放,目之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笔遣辞驰骋,意境超脱,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的“法度”常规,并非专指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力刚建。毫无疑问,这也确实是他的一种风格,《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来的的确豪气逼人;但苏轼同样有不少言情咏物之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喋恋花·春景》是其代表。“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读来确也婀娜委婉。故苏词风格多姿多彩,确具大家风范。(注5)
2、苏东坡的魅力人格和多样化词风相辅相成
苏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苏轼词的创作风格的相关内容,苏东坡词的风格是豪放派的,之所以有那么宽广的胸襟跟他的实业跟境遇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