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知识 > 野史秘闻 >

古代“避讳”多,姮娥改名“嫦娥”,观世音要称为“观音”,李贺因家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时间:2018-12-12 17:07:22    来源:古诗文网    作者:未知    点击: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避讳的意思是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

  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称君讳、公讳。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荆。

  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鸡二字代替。

  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姮娥改名嫦娥。

  汉宣帝名刘询,故荀子在汉代称为孙卿。

  汉光帝名叫刘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

  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观世音略称为观音,民部改称为户部。

  唐代宗名豫,薯蓣曾经改名为薯药;宋英宗名曙,薯药又改名为山药。

  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

  宋钦宗名赵桓,故齐桓公宋代称为齐威公。

  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

  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又称私讳。

  南齐谢超宗的父亲叫凤。有一次他去拜访王僧虔,然后又去看他的儿子王慈。王慈正在练毛笔字。当时王氏以书法见称于世。谢超宗看到王慈练字,随口问道:你的书法和虔公比怎么样啊?王慈因为他触犯了家讳,毫不客气地回敬道:我和父亲相比,犹如以鸡比凤。谢超宗因此狼狈而退。

  晋朝有个叫王忱的人,一天去看望桓玄,桓玄用酒招待他,王忱因为刚饮过药忌冷酒,因此叫仆人去温酒,谁知桓玄听后突然大哭起来,原来他的父亲叫桓温,一听温字就要痛抽水流涕,王忱讨了个没趣,只好匆匆告辞。

  最令人惋惜的怕要算唐朝号称诗鬼的李贺了,就因为他父亲名叫晋肃,进与晋音同而犯家讳,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纵然他才华横溢,也终无用武之地,终生不得志,27岁便郁郁寡欢而死。韩愈因此愤而作《讳辩》,质问道:父亲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岂不是不能作人了吗?但他的这篇文章,却遭到了士大夫们的攻击诋毁。

  家讳并不全是避父亲的讳,也包含避母亲的讳,唐代大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一生共写了近三千首诗,各种题材十分广泛,但据说因其母亲名叫海棠,所以他从未写过海棠诗。

  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觉地变为郭太了;叫郑泰的,也变为郑太了。

  家讳也是受法律保护的。《唐律》中规定:凡是官职名称或府号犯了父祖的讳,不得冒荣居之,例如父祖中有叫安的,不得在长安县任职;父祖名中有常的,不得任太常寺中的官职。如果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职,一经查出后削去官职,并判一年的刑罚,无怪乎古时的人对讳咿恐避之不及呢。但比起国讳,家讳中寄寓着对长辈们的亲敬、崇仰与怀念之情,带有更多的自发生。

  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既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贤避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汉以后皇帝之名有时也称圣讳。

  有关朝廷所规定的圣人讳,最早大概是在宋代,而且这时所说的圣人的范围大大扩大。它包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宋代帝王赐封的至圣先师孔子以及亚圣孟子,甚至还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讳之列。以道君皇帝自称的宋徽宗,迷恋道教,因此把老子也列入避讳之列。

  宋大观四年,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甚至,连孔子的母亲的名征在,也被列入避讳之列。从宋代一直到清代,从皇帝表平民百姓,从和面到口头,无不对这个丘字避而远之。写起来或缺一笔,或写作某,或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区,或读作休,不一而足。从宋代起,姓丘的就因为犯了孔子的讳而被迫多挂了一个耳朵,写作邱,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后,在打倒孔家店的呼声中,一些姓邱的学者才愤愤不平地把这个挂了近千年的耳朵去掉,重新姓了丘。

  在民间也有自发地对圣贤避讳的现象。

  宋人郑诚非常敬仰诗圣孟浩然,有一次他经过郢州浩然亭时,感慨地说:对贤者怎么能够直呼其名呢?于是把浩然亭改为孟亭。

  对个人名字的避讳。

  个人讳: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名字的避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官僚自恃权势,命令手下人避其名讳,这叫自讳其名。这些旧时官员,他们一方面受君主和上级的控制管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为专制帝王及上级讳名讳耻。另一方面,对其下属、对百姓,他们又改换成另外一副面孔,盛气凌人,让人为他避讳。

  宋时有州官田登,自讳其名,州境之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时人讥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南宋的钱良臣也有讳其名,他的小儿子颇聪慧,凡经史中有良臣二字的,读时均改为爸爸。一天读《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遂将其改读为今之所谓爸爸,古之所谓民贼也。原想尊敬,反成辱骂了。

  还有一位老兄姓赵名宗汉,他把汉字据为已有,规定下属及其家人遇到其它地方的汉字,都要改为兵士。一天,他老婆去拜罗汉,他儿子正在跟老师学习《汉书》,仆人向他禀报时说:夫人请和尚来家供奉十八罗兵士,公子请老师,在教《兵士书》。

  这种自讳其名,其实只是自抬身份罢了。

  另一种个人讳是上级长官或有权有势者并没有要求,但一些下级官吏和身分低微的人敬畏他们的权势或为拍马屁,而避其名讳。

  五代时的冯道,历朝为相。一天他的门客给他讲老子的《道德经》,可书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中竟有三处犯讳。为了避讳,门客灵机一动,将这句话改为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这种个人讳,在旧社会中并没有得到礼法的承认,而且这些官吏的权势也有限,并不像皇帝那样至高无上。所以国讳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而这种个人讳的屁股还是可以摸一摸的,尤其是碰上一些不畏权势、敢于犯上的人。

  宋代的杨万里任监司,一次出巡察某州,州府的歌妓为他唱贺新郎词。其中有万里云帆何日到,杨万里听后马上插话说:万里昨日到。这使当地太守感到很狼狈,便下令将这位歌妓送往监狱。当时像这位歌妓一样命运的人一定数不胜数的。


最新 野史秘闻

热门 野史秘闻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