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原创作品 >

高中古文必背篇目及相关考点介绍!

时间:2019-07-17 23:55:18    来源:古诗文网    作者:古诗文网    点击:

日前,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新课标的相关情况。据介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此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以下是小编为广大网友们介绍的高中古文必背篇目的相关资讯,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网友们!


高中古文必背篇目


高中古文必背篇目——必背古诗文目录(14篇)

1、劝学(节选)——荀子

2、逍遥游(节选)(北冥有鱼……圣人无名)——庄子

3、师说——韩愈

4、阿房宫赋——杜牧

5、赤壁赋——苏轼

6、氓——《诗经》

7、离骚(节选)(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8、蜀道难——李白

9、登高——杜甫

10、琵琶行——白居易

11、锦瑟——李商隐

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1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高中古文必背篇目的考点,如下所示:

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04年江苏高考题)“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题目中给的词义是:阻止。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正确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沮”前有连词,后有宾语,可见是动词,与上文“人怀异意”参悟,推断其意义并不困难。


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8年江苏高考题)“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题目中给的词义是:度:考虑。“度”字前有动词“失”,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风度”的意思,“考虑”是动词,明显不当。


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5年江苏高考题)B项“强饮客,客辞”的“辞”可解释为“拒绝”,“王子皇孙,辞楼下殿”出自课本《阿房宫赋》,其中的“辞”可解释为“辞别”。A项中“谢”都解释为“道歉”、“请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选自课本《鸿门宴》。C项中“引”都可解释为“举起”、“端起”,“引壶觞以自酌”出自课文《归去来兮辞》。D项中“数”都解释为“屡起”、“多次”,“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出自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


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2007年江苏高考题)“进之布指算,不爽”,“爽”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直率、痛快,二是违背、差失,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英姿飒爽”、“屡试不爽”。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即可推断解释为“差错”是正确的。


以上是小编为广大网友们介绍的高中古文必背篇目的相关资讯,详细介绍了高中古文必背篇目的考点,相信网友们学习之后,在文言文方面将会更加容易取得想要的分数哦!


最新原创作品

热门原创作品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