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麟的《三字经》是最启迪人心灵的思想读物,是世人争相传颂的国之珍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段朗朗上口的三字经,是由宋朝的王应麟所作,它用最真实的文字把为人处世的道理浅显易懂的表现出来,宋朝时期,《三字经》就已经被当作思想启迪的读物被广为流传,经过历史长河的时代变迁,《三字经》已经成为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最具有影响力的启蒙书之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里的玉指的是未经过修饰铸造后的天然成品,在成为器皿之前,天然玉的外形是不够靓丽和美观的,也正是因为外在上的差异,很少会有人识得它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人不学不知义被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学识和文化上,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行走的更加顺利舒畅,就必须要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样你就可以明辨是非懂得善恶。
关于玉不琢不成器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卞和是楚国时期的一个普通人,有一天他在山间闲逛,无意中发现了一块未经过雕琢的玉石,他赶紧把这块玉石献给了当时的皇帝楚历王,就在他得意洋洋的想着领赏时,却被宫里的石匠认定为是一块极为普通的石头,楚历王大怒,不由分说的把卞和定了罪行。卞和痛苦流涕,直到他遇见了楚国的文王,这块外形丑陋的石头才被真正的打磨出来,它就是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和氏璧。”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经典中,《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是世人最广为流传的国学读物,它赋予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把为人处世的道理、实事变迁的哲学,用完整的文字直白的表达出来,让我们从中去领略古人薪火相传的雍容智慧,让我们用前人的生存之道去领略“为人仁、处事义,做人诚,”的真正含义。